发布日期:2025-10-18 08:24 点击次数:168
艾滋病治愈研究仍然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病毒储存库的神秘分布和个体差异让科学家们束手无策。2024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Last Gift\"研究项目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尸检技术,为这一难题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该研究招募临终HIV感染者,在其死后6小时内进行快速尸检,获取全身组织样本来精确绘制病毒储存库的分布地图。这项历时8年、耗资超过1500万美元的研究,不仅揭示了HIV在人体内的真实藏身之处,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科学研究中人文关怀与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
图1 戴维·史密斯 (Davey Smith) 在一名长期感染毒的人抱怨他因为患有晚期癌症而无法参加研究后,发起了“最后的礼物研究”。
HIV感染者即使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血液中的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但病毒并未被完全清除,而是以原病毒的形式潜伏在人体各个组织中形成储存库。传统研究方法只能通过活体组织活检获取有限的样本,无法全面了解病毒在全身的分布情况。同时传统尸检通常在死后1-2天进行,此时组织已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解体、DNA和RNA降解,难以准确反映患者死亡时的真实疾病状态。快速尸检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时效性——死后数小时内开始,细胞仍保持活性,RNA保存完好,能够提取活细胞进行培养,精确定量和测序HIV的RNA和DNA形式。
\"Last Gift\"研究的参与者们用自己生命最后的选择诠释了科学精神的崇高。78岁的詹姆斯·克里斯托弗·邓恩在2003年55岁时因疑似帕金森病就医,腰椎穿刺检查意外发现HIV感染,此后与病毒共存21年,期间相继患上多种。面对死亡,他选择参与\"Last Gift\"研究,用他的话说:\"如果人们没有在我之前站出来,艾滋病毒将被判处死刑。我只想回报。\"这种利他主义精神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更为临终患者赋予了生命最后阶段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研究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知情同意程序和HIV社区咨询委员会的审查,确保了研究的伦理合规性。
图2 84 岁的理查德·斯特兰奇 (Richard Strange) 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推动了艾滋病毒快速尸检计划。斯特兰奇总是随身携带一张纸,上面写着他死后如何处理他的身体的指示
经过8年的研究,\"Last Gift\"项目已完成42次快速尸检,每位捐赠者提供超过1000个样本,产生了十余篇重要学术论文。研究确认了肠道和淋巴结是最大的HIV储存库这一假设,但更重要的发现是储存库的个体差异显著——大小和位置因人而异,受生活方式、治疗史、基因背景、合并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在一名胰腺癌患者的胰腺组织中发现了极高的HIV DNA水平,推测可能是感染的T细胞迁移至肿瘤部位所致。通过单细胞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分析了7名捐赠者41个组织的数据,发现每个组织的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的病毒传感器,揭示了先天免疫传感在各组织中的差异。
\"Last Gift\"研究的影响已经超越了HIV领域,激发了全球类似项目的开展。加拿大启动了HIV快速尸检计划,巴西开展了相关研究,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将这一技术应用于Long COVID研究。快速尸检技术正在扩展至癌症研究、发育生物学、衰老研究、心脏病等多个领域,成为阐明疾病机制、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研究团队目前正在等待批准一项创新的治疗性干扰颗粒研究,使用基因绝育的无害HIV版本与危险病毒竞争细胞资源,这种对健康人风险过大但适合临终患者的实验性治疗,将通过快速尸检评估效果。
图3 在快速尸检期间,一个团队从每位Last Gift Study 捐赠者那里收集了 1000 多个样本。
这项研究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典范,更是科学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体现。它展示了时间敏感性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以及社区参与在医学研究中的价值。\"Last Gift\"研究证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人类仍能为科学进步和人类福祉做出重要贡献,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全球的科学家们在治愈艾滋病的道路上不懈努力。
原文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last-gift-how-bodies-donated-research-may-help-find-cure-hiv
主编微信
注:添加微信请备注单位+研究
长期接受各实验室最新研究新闻投稿!
欢迎加入微信学科群:病毒学群,AI制药群、免疫学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主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